包亦望:科研路上的幸福人生

中國工會新聞 · 2015-05-21 10:01 留言

包亦望:科研路上的幸福人生

  人物簡介:包亦望,男,1957年出生。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博導,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首席科學家,帶領團隊憑借“結構陶瓷典型應用條件下力學性能測試與評價關鍵技術及應用”捧得2014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研發(fā)了國際上第一臺“超高溫極端環(huán)境力學測試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是國際上唯一針對陶瓷、復合材料的超高溫力學性能測試儀器,溫度最高可達2200℃。五項創(chuàng)新技術被制訂為國際標準,獲得國內外同行的認可。

  一次是恢復高考,他放棄了在當時很不錯的工作而選擇了考大學;一次是博士畢業(yè)后留在了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這個科學的搖籃;還有一次就是結束德國洪堡基金博士后研究,他放棄赴美國的工作機會,毅然選擇了回到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工作,默默耕耘在中國建材行業(yè)這塊土地上。

  求學,開啟科研之路

  差一點,包亦望就與科學研究說分手。

  1977年,恢復高考,想改變自己命運,求知若渴的包亦望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可是對于沒上過高中的包亦望來說,想考上大學還有些難,這時候的包亦望已經做著在那個物資匱乏年代被認為很不錯的商業(yè)局副食品公司售貨員的工作,怎么能充分利用業(yè)余的時間學習高中課程是能否考上大學的關鍵問題了,聰明的包亦望看準商店里大家都不愿意值夜班,于是他把大家所有的夜班都攬到手里,白天上班,晚上,大家下班都在休息的時候,他一邊值班一邊學習,就這樣,他耐得住了寂寞,全憑自己的刻苦努力自學了全部高中課程。

  1978年,恢復高考的第二年,也是重新全國統(tǒng)考的第一年,包亦望憑借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武漢建材學院(后改名為武漢工業(yè)大學,現(xiàn)為武漢理工大學)。對目標執(zhí)著堅守、對過程精益求精是包亦望一直恪守的人生信條,這也成就了一個踏實,專注,執(zhí)著的科研學者。

  專注,源于最初的熱愛

  1985年,包亦望碩士畢業(yè)分配到武漢工業(yè)大學北京研究生部當講師,兩年后,求知的欲望使他選擇繼續(xù)攻博深造,考入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這又是一次影響人生軌跡的選擇。

  那一年,包亦望決定要在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這個科學的殿堂繼續(xù)追尋自己的科學夢想。 “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是包亦望在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學習的真實寫照。對基礎科學有著深深熱愛的包亦望先后師從老一輩著名力學家王龍甫教授攻讀碩士、師從吳中偉院士和金宗哲教授攻讀博士。在基礎科學的研究中,包亦望越來越發(fā)現(xiàn),基礎科學研究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科學實力的基礎,對科技競爭力的影響是顯著和深遠的。這也讓后來結束德國洪堡基金博士后研究的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導師推薦赴美國工作的機會,選擇回到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工作。他先后完成“973”、“863”、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重大科學儀器研發(fā)專項、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科技部國際合作、北京市重大科技計劃等國家和省部級級科研項目20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200多篇,其中SCI收錄110多篇,EI收錄180多篇;獲得國家專利40多項,出版專著2部;主持制定國際標準5項,國家和行業(yè)標準15項;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為脆性材料力學性能檢測與評價領域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Page]

  執(zhí)著,向技術難關發(fā)起進攻

  創(chuàng)新方法與技術,推動脆性材料力學學科發(fā)展。熟悉包亦望的人都知道,他好學愛琢磨,是有名的“點子王”、“包管用”,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他那里幾乎都能找到解決方法。包亦望在脆性材料的力學性能評價理論和測試技術、優(yōu)化設計、強度與斷裂理論、可靠性和壽命預測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別在陶瓷和玻璃的高溫和常溫力學性能評價,動態(tài)與靜態(tài)失效性能研究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先后提出了脆性材料的均強度破壞準則、強度衰減模型壽命預測、脆性材料損傷容限定量評價方法等,發(fā)明了“球壓法”、“十字交叉法”、“缺口環(huán)法”、“相對法”、“痕跡法”等一系列脆性材料力學性能原創(chuàng)性評價技術,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40余項,其中部分創(chuàng)新性的方法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贊譽,如痕跡法就被國際專家以發(fā)明人的名字命名為“BWZ method”,在國際論文中得到廣泛的引用。

  主導制定國際標準,為中國的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走向世界助力。包亦望不滿足于建立方法、發(fā)明技術,還致力于將技術轉化為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包亦望擔任了ISO/TC206 WG42 組長(ISO TC 206歷史上成立的第一個以中國為召集國的工作組),是全國工業(yè)陶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94)的副主任委員,主持制訂ISO國際標準5項、國家標準10項、行業(yè)標準5項,其中包括我國無機非金屬領域中由自主知識產權轉化而成的第一、二項國際標準ISO 13124和ISO 17905,極大地完善了脆性材料力學性能評價技術標準體系,填補了界面強度評價領域的世界空白。國際標準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博弈的過程,體現(xiàn)了技術、產業(yè)乃至國家的綜合影響力和話語權,是市場的競爭源頭,為此國際上對標準的競爭極為激烈。在國際標準工作中也時常面臨國際上的有力競爭,而每次他都能夠脫穎而出,這與他扎實的研究基礎和富有原創(chuàng)性特色的成果密不可分。為此,包亦望多次被評為“全國工業(yè)陶瓷標準化先進個人”、“中國建筑材料行業(yè)標準化先進個人”和“中國標準創(chuàng)新貢獻獎”(2次)。

  不畏艱難,攻克材料極端超高溫性能評價難題。新材料的發(fā)展與應用離不開測試與評價技術的支撐。當今,許多無機非金屬復合材料應用于航空航天等領域,高超聲速飛行器、航天飛機等尖端科技的發(fā)展是以耐超高溫材料的發(fā)展和可靠應用為基礎,可以說材料性能的優(yōu)劣一定程度決定了人類探索飛行的極限。速度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就是溫度,材料在高速、高超聲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溫度將可達2000℃以上,如何評價材料在這種極端溫度和環(huán)境條件下的可靠性是一項國際難點。包亦望率領他的團隊不斷攻克難題,從理論到技術、從實驗到裝置,發(fā)明了一套評價材料在極端超高溫氧化環(huán)境下的力學性能測試方法與評價技術,開發(fā)了國際上首臺“材料超高溫力學性能測試系統(tǒng)”,并獲得首批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fā)專項的支持,解決了材料的超高溫力學性能評價技術難題,為近地空間用超高聲速飛行器用特種材料的服役安全和結構設計及低成本選材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也許是包亦望教授的這一小步,會是未來中國航空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大步!

  創(chuàng)新成果助力產業(yè)進步,服務社會發(fā)展。讓科技成果落地開花而不是將技術裝在口袋里,是創(chuàng)新技術實用性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包亦望率領他的團隊開展的“建筑玻璃結構一體化設計與評價”項目系統(tǒng)研究了真空玻璃的制備與評價技術,提出了一種真空玻璃封邊技術,制備出采用金屬封邊的真空玻璃產品,實現(xiàn)了真空玻璃封邊技術的低溫化、無鉛化,有效提高真空玻璃封邊強度3-4倍,同時可解決鋼化真空玻璃由于封邊應力退化的難題,實現(xiàn)了真空玻璃封邊技術的創(chuàng)新性突破;完成的“鋼化玻璃在線檢測方法”、“玻璃幕墻安全性評價技術”等科技成果在玻璃行業(yè)和城市建筑安全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解決了被認為是建筑玻璃癌癥的鋼化玻璃自爆的檢測和預測這一重大難題,為玻璃應用的安全性和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一種保護性的檢測評價途徑。有效解決了鋼化玻璃自爆預測、建筑幕墻玻璃破碎及脫落風險在線檢測等技術難題,為大城市“建筑病”的有效預防預警提供了有效手段,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特色儀器自主研發(fā),助推科研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發(fā)展。包亦望不僅建立了很多創(chuàng)新的理論,還能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方法與應用技術,并通過儀器設備這種載體來實現(xiàn),反過來,自主研發(fā)的科學儀器設備又成為了實現(xiàn)他新的科學思想的重要工具,這是他有別于大多數科研工作者的一個重要特點。經過多年不懈的研究和開發(fā),把他取得的理論成果和新方法、新技術轉化為一系列有特色的儀器設備,這些儀器設備有的已經進入了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實驗室,成為科研工作者探索科學的有力工具;有的已經寫進了國家標準,走進了千廠萬企,在材料和產品的質量檢測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傳承,桃李天下的幸福

  為推動無機非金屬材料測試技術的學科發(fā)展和科技工作者之間的交流,包亦望教授于2009年發(fā)起成立了“中國硅酸鹽學會測試技術分會”并擔任第一屆理事會秘書長,著力打造一個我國無機非金屬材料測試技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平臺。每年組織召開的“全國無機材料測試與評價學術年會”已成為我國無機非金屬材料測試技術科技工作者的一個盛會,年會上還設立青年學術論壇或專場,鍛煉和培養(yǎng)青年科技人才。對自己的團隊和學生,包亦望教授更是傾注心血、毫無保留、傾囊相授?!耙换í毞挪皇谴?,百花盛開春滿園”,他不僅常常耐心細致地給學生傳授知識,更是率先垂范,教授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包亦望教授希望把嚴謹之風和勤奮之德傳承給后輩,更希望的是“長江后浪推前浪,把他拍在沙灘上”。2013年,包亦望教授的研究團隊被評為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優(yōu)秀科技團隊”,團隊成員中有多人獲得過“中國硅酸鹽學會青年科技獎”、“北京市科技新星”和總院“優(yōu)秀科技新星”等榮譽稱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已過半百之年的包亦望教授依然滿腔熱情、科研育人兩不倦。

  也許,在浩瀚的人類語言里,“幸?!笔侨藗冃膬x向往和談論最多的詞匯之一,而它與“勞動”之間如影相隨、密不可分的關系,更是被歷史反復證明。誠如意大利著名作家拉·喬乃尼奧里所言,“勞動是產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無比的源泉?!眰€人的理想總是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勞動者只有將一己的快樂融入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偉大事業(yè),才能真正實現(xiàn)個體價值與幸福的最大化。用自己的勞動為自己熱愛的事業(yè)而忘我奉獻從而為更多的人服務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包亦望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幸福之人。

編輯:武文博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lián)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fā)表評論

閱讀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