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導法測定生料中的CaO和MgO

  1、主要儀器和試劑 

  電導率的測定采用DDS—12A型數(shù)字式電導率儀和216型電導電極。磷酸鈉為分析純試劑,配成溶液后用焦磷酸鎂重量法測得其濃度為0.1015mol/L。其它試劑皆為分析純。

  2、 基本原理

  生料樣品經鹽酸溶解后,碳酸鈣和碳酸鎂溶解形成鈣離子和鎂離子。Ca3(PO4)2的溶度積常數(shù)為2.0×10-29,Mg3(PO4)2的溶度積常數(shù)為1.0×10-25左右[2]。當pH〈10時,加入Na3PO4標準溶液,生成Ca3(PO4)2和Mg3(PO4)2沉淀,同時測定溶液的電導率,溶液中鈉離子增加的摩爾數(shù)近似等于鈣鎂離子減少的摩爾數(shù)的二倍,Na+的當量電導為50.11Scm2/eq,Mg2+的當量電導為53.06S·cm2/eq,Ca2+的當量電導為59.50S·cm2/eq,因此,溶液的電導率變小。在化學計量點后,溶液中基本無鈣鎂離子,加入Na3PO4標準溶液,使溶液的離子溶度增加,電導率增大,滴定曲線在化學計量點附近存在一個拐點,以Na3PO4加入量<EM>V</EM>為橫坐標,溶液的電導率數(shù)值<EM>K</EM>為縱坐標作圖,在拐點兩側作切線,其交點對應的橫坐標為終點。另取溶液,調節(jié)pH在12附近,Mg2+以Mg(OH)2形式沉淀,滴加Na3PO4標準溶液后,生成Ca3(PO4)2沉淀,根據(jù)溶液的電導率的變化,作圖得第二個終點,計算出CaO的含量,再根據(jù)兩次消耗的Na3PO4標準溶液的體積差,計算出MgO的含量。 

  3、實驗步驟

  稱取生料樣品0.5000g到300ml燒杯中,加入10~20ml水潤濕,蓋上表面皿,慢慢加入10~15ml 1∶1鹽酸,在電爐上加熱煮沸至近干,加入適量水溶解鹽類,定量移入100ml容量瓶中,稀釋至刻度搖勻。

  吸取10ml溶液于100ml燒杯中,加入50ml水,1滴0.1%甲基紅指標劑,開啟磁力攪拌器,滴加2mol/L NaOH至溶液呈黃色,用半微量滴定管滴加Na3PO4標準溶液,同時測定溶液的電導率,作圖,作切線得第一個終點V1。另取10ml溶液于100ml燒杯中,加入50ml水,1滴0.1%甲基紅指示劑,滴加2mol/L NaOH至黃色后,再過量2ml,用半微量滴定管滴加Na3PO4標準溶液,同時測定溶液的電導率,作圖,作切線得第二個終點V2。

  樣品中CaO的百分含量為: 

  式中:Na3PO4標準溶液的濃度,mol/L;
  V1———第一滴定終點耗Na3PO4標準溶液的體積,ml;
  V2———第二滴定終點時耗Na3PO4標準溶液的體積,ml。
  表1是測定生料樣品的數(shù)據(jù),作圖得V1=2.663ml,V>2=2.744ml,樣品中CaO=45.42%,MgO=0.98%。 

表1 電導滴定中溶液電導率K的變化 

 
CaO的電導滴定曲線 

  4 結果和討論

  4.1 樣品處理方式對測定的影響

  電導滴定過程中,介質的電解質濃度太大,電導率數(shù)值大,滴定過程中電導率的變化不明顯,影響終點的判斷。在本方法中,用鹽酸溶解樣品后過量的鹽酸,對電導滴定不利,因此,加熱煮沸時要煮至近干,使過量的鹽酸盡可能揮發(fā),再用水溶解生成的鹽類。 

  4.2 滴定介質pH值的影響 

  吸取5.00ml 0.1221mol/L的鈣標準溶液,加入50ml水,用酸堿溶液調節(jié)至不同的pH值,用本方法測得的回收率列于表2。同樣,吸取5.00ml 0.0582mol/L的鎂標準溶液,加入50ml水,用酸堿溶液調節(jié)至不同的pH值,測得的回收率列于表2。 

表2 不同pH值下鈣鎂離子的測定回收率(%)

  從表2可見,在pH值4~12的區(qū)間內,鈣的回收率為99.9%~100.2%,鎂在pH值5.0~9.0之間的回收率為99.7%~100.3%,pH值在12附近,鎂離子生成Mg(OH)2沉淀,不與Na3PO4反應;當pH值較小時引起酸效應,影響Ca3(PO4)2和Mg3(PO4)2沉淀的生成,使終點滯后,形成正誤差,所以,要同時測定鈣鎂離子時,pH應控制在5~9,單獨測定鈣離子時,pH值應控制在12附近。 

  4.3 結果處理的簡化

  在具體測定過程中,無需作出完整的電導滴定曲線,只要在電導率<EM>K</EM>值從減小到增大的一段區(qū)間(化學計量點附近),以Na3PO4標準溶液消耗的體積<EM>V</EM>對電導率K作圖,再作兩切線就可以確定終點。 

  4.4 與EDTA絡合滴定結果的比較

  分別采用本方法和EDTA絡合滴定方法,對JS81—16生料和KB3—38全黑生料標樣進行測定,測定結果見表3。 

表3 本方法和EDTA絡合滴定的結果比較(%) 

  從表3可見,本方法測定的準確度與EDTA絡合滴定法接近,測定誤差在允許的誤差范圍內,可以作為生產的例行控制分析。 

  參考文獻
  1 焦毅寒,王開震.生產控制與檢驗.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245~247
  2 姚允斌,解濤,高英敏.物理化學手冊.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777~780
  3 高小霞等.電分析化學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21~31 
  來源:《水泥》1997.6

編輯: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lián)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fā)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2-02 0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