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閻培渝——風雨經年一砼心
風雨經年一砼心 —— 專訪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閻培渝
無論是全國混凝土職業(yè)技能大賽、全國混凝土設計大賽,還是全國大學生混凝土材料設計大賽,評委席上總會出現閻培渝教授的身影,他或循循善誘,或指點迷津,謙和的笑容和中肯的現場點評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參賽選手受益匪淺,有力地推動了混凝土行業(yè)技術人員技能的提升。
在2016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yè)大會上,閻培渝被授予“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yè)特別貢獻獎”,以表彰他在歷屆混凝土大賽中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
新年甫過,記者來到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建筑材料研究所采訪了閻培渝教授。
蹉跎歲月厚積薄發(fā)
說出來人們可能不會相信,上大學之前,閻培渝在學校只讀了六年書,小學四年,初中兩年,高中沒上成。因為當年高中是按年齡大小確定入學資格的,閻培渝剛好超齡,所以就失去了繼續(xù)讀書的權利。
“文化大革命”期間,所有知識青年都必須上山下鄉(xiāng)。閻培渝因為生病沒有下鄉(xiāng),被列為“緩走”。這個身份意味著人雖然在城市,但戶口已經到了鄉(xiāng)下。在那個一切需要票證的年代,買什么都需要票證,吃飯要有糧票,買布要有布票……而糧票跟著戶口走,沒有戶口就沒有糧票。因此,“緩走”的身份非但沒有給閻培渝帶來留城的僥幸和快樂,反而給他帶來吃不上飯的尷尬;更有甚者,“緩走”的身份不允許他參加正式工作。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留在城里,雖然沒有工作,但卻擁有大把的時間。閻培渝正好利用這大把的時間,在身為大學教師的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高中課程,彌補了高中學業(yè)的缺憾。也正是這段時間的學習和積累,使得他在恢復高考后作為重慶市第一批考生被湖北建筑材料工業(yè)學院(現為武漢理工大學)錄取。
“其實當初并沒有報考這所學校,我們班30多人,只有一人報考了這所學校。拿到硅酸鹽工程系水泥專業(yè)的錄取通知書時,用現在的話說,還是有點小糾結的,一方面是學校的名氣并不大,另一方面對水泥這個專業(yè)不了解。不過,對于一個右派子弟來說,能夠上大學已經非常不容易(就連招生老師都說感到有壓力),畢竟上了大學就可以擁有一個正式的身份,何況自己也是經過一番努力學習獲得高考資格并且拿到錄取通知書,雖然不是自己想去的學校,但是機會很難得,一定不能放棄?!遍惻嘤逭f。
1978年2月,閻培渝進入湖北建筑材料工業(yè)學院硅酸鹽工程系學習。進校沒多久,湖北建筑材料工業(yè)學院就改名為武漢建材學院,后來改為武漢工業(yè)大學,再后來經過合并成為現在的武漢理工大學。
十年寒窗情定土木
經歷了十年教育荒漠期,恢復高考考入大學的莘莘學子們,都格外珍惜學習的機會,對知識如饑似渴,讀書非常用功。閻培渝也不例外。他從開始對專業(yè)沒感覺,漸漸變得有感覺,到后來變得熱愛自己的專業(yè)。本科畢業(yè)后,他順理成章地留校繼續(xù)讀碩士,后來又讀博士。
回想起做研究生時的點點滴滴,閻培渝說,當時的條件雖然比較艱苦,但同時也非常鍛煉人。那時候的老師年紀都比較大,學生的獨立性都比較強,上無師兄、下無師弟,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搞定,從工人的活兒到研究人員的活兒都要自己去做。
閻培渝至今記得,有一次實驗室安裝硅碳棒電爐,需要三相動力電源,學校的電工只負責把電線拉到房間門口,剩下的室內布線全靠自己做,爐子壞了也得自己動手修,實驗方案包括采用什么樣的設備等等也都要自己確定。
還有一次去南京大學做實驗,為了保證實驗儀器的安全,他愣是在實驗室的試驗臺上睡了一個多月,因為沒有被子,就找了個棉門簾當被子蓋。“那個年代,人們沒有什么經濟概念,我去做實驗,對方不收費,但很多事情必須自己去解決。”回憶起那段經歷,閻培渝感慨不已。
物質條件雖然貧乏,精神世界卻很豐富,這是那個年代人的特點。
閻培渝讀碩士時的同學大部分畢業(yè)后都出國了,老師希望他留下來讀博士,最后他們那屆學生只有他一個人留下來讀了博士。在當時博士生導師非常少的情況,閻培渝幸運地成為馮修吉教授的博士生。
1989年,教育部有個公派出國留學的機會。這是德國一個基金會與教育部合作的項目,由教育部負責選拔留學人員,德方提供留學經費。這個項目選拔人員是有年齡限制的。這一次,幸運之神再次眷顧閻培渝—他又打了個擦邊球而被選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德語培訓,1990年2月,閻培渝飛赴德國。他首先在慕尼黑的一所語言學校學習了半年德語,然后聯系到Clausthal工業(yè)大學非金屬材料研究所,師從非常有名的水泥專家Older先生,在那里學習了兩年,1992年底回國。盡管當時有很多留學生選擇留在國外,但是閻培渝還是選擇回國,他也是武漢工業(yè)大學第一個全家一起回國的留學生。
早在德國時,閻培渝就已經聯系好到清華大學材料系做博士后,不過清華大學材料系的研究方向是陶瓷,不是水泥。1993年,閻培渝來到清華大學,在材料系從事鐵電薄膜材料的研究;兩年后博士后出站,他又面臨新的選擇:一是留在材料系從事生物陶瓷的研究,另一是去土木系建材教研室。經過一番思考和權衡后,閻培渝決定還是繼續(xù)干老本行—從事水泥基材料研究,但從研究水泥的制備轉向水泥基材料的應用。對于自己的選擇,閻培渝是這樣解釋的:“研究了十多年的水泥基材料,如果放棄,很可惜,還是繼續(xù)在熟悉的行業(yè)里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從那時起,閻培渝開始從單純地研究水泥逐漸到研究混凝土。光陰荏苒,二十多年過去了,如果沒有當初的選擇,或許今天的混凝土行業(yè)就會缺少一位在水泥基材料的組成、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在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備及其性能,在混凝土材料與結構耐久性等研究領域貢獻突出、成果累累的領軍型學者。
[Page]
實事求是澹泊明志
近十年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fā)展的十年,新建的機場、公路、橋梁、高層超高層建筑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與國家經濟建設緊密相關的混凝土行業(yè),也在這個時期得到快速發(fā)展。混凝土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宗的建筑工程材料,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從十多年前開始,閻培渝帶領學生逐步接觸實際的工程應用。因為,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使他發(fā)現,單純實驗室內的理論研究工作遠遠不夠,一定要把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把水泥基材料和工程結合起來。他說,從工程應用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可以為混凝土的理論研究提供實際的案例基礎,從中發(fā)現需要研究的內容;通過與工程項目合作培養(yǎng)研究生,可以讓他們在具體的工程應用中豐富發(fā)展自己的理論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更是一種價值的體現,這樣水泥基材料的應用前景才會越來越廣闊。
在基于雙贏的原則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閻培渝開始和中建一局集團建設發(fā)展有限公司(下稱中建一局建設發(fā)展公司)進行合作。
他們的合作從超高層建筑開始。中建一局建設發(fā)展公司施工超高層建筑時,閻培渝幫助研發(fā)大體積混凝土,上萬立方米混凝土底板需要連續(xù)無縫一次性澆筑。最初,閻培渝給他們做足尺模型試驗,驗證配合比,后來幫助他們設計配合比,再往后逐步介入到他們的施工過程,包括大體積混凝土、大摻量粉煤灰混凝土、高強自密實混凝土、混凝土施工過程控制、混凝土的減縮和抗裂等等,這些都在不同的建設項目中實施。
“從一個具體的施工項目來說,一旦設計方提出性能指標,我們就用最低的成本來滿足設計的要求?!痹谡劦脚c中建一局建設發(fā)展公司的合作時,閻培渝說:“我們就是從這個目標出發(fā),在滿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幫助他們控制成本,提高施工質量和效率;但是絕不會為了降低成本而不擇方法?!?
實事求是,絕不弄虛作假,這是閻培渝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是他的人生信條。他一再強調:“做項目一定要有選擇,目標必須合理,不靠譜的項目絕對不做?!?
在與中建一局建設發(fā)展公司長達十多年的合作歷史中,閻培渝始終踐行著自己實事求是、認真踏實的做事原則。正因如此,雙方多年的合作不斷結出豐碩的成果。
其中,“大摻量礦物摻合料在大體積混凝土中的作用機理及其工程應用”研究成果已經在北京國貿三期A階段、天津津塔、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超高層建筑的大體積基礎底板中得到成功應用。這個項目的特點是采用先進的現代混凝土理論指導材料研發(fā),通過結合有限元模擬計算和足尺模型試驗等手段,驗證材料在大體積混凝土結構中應用的可行性。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對于類似大體積基礎底板的混凝土材料設計和施工方案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這項研究成果因此獲得2015年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結構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2016年中建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該項目在八個方面取得了創(chuàng)新突破,其中閻培渝參與的C100高強混凝土千米高程泵送技術被鑒定為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
一項一項實實在在的成果就像一顆顆燦爛的明珠閃耀在北京國貿三期、天津津塔、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數十座我國標志性的超高層建筑中,也照亮了混凝土工程技術應用領域不斷前行的方向。
學術研究擇善固執(zhí)
在混凝土學術圈子里,閻培渝是眾所周知的做人做事低調的人,不愿到處張揚。他認為,一個研究者的學術影響是靠成績說話的,不是靠說出來的;是靠逐漸積累起來的,不是靠一蹴而就的。對待學術研究,他一貫堅持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從不人云亦云。
上世紀九十年代,閻培渝曾就“補償收縮混凝土中能否發(fā)生延遲鈣礬石反應”的問題,和中國建筑材料研究總院的游寶坤教授進行過爭論,為此他們倆分別在雜志上發(fā)表文章闡述各自的觀點。通過爭論,使我國工程界了解了延遲鈣礬石反應的危害性,提高了控制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內部溫升的重視程度。
兩三年前閻培渝發(fā)表文章,反對使用混凝土增效劑。他認為,雖然增效劑現在銷售不錯,但是從長遠來看,使用增效劑對混凝土是不利的。增效劑的目的就是在達到28天強度的前提下,可以減少膠凝材料的用量,其直接后果就是使混凝土的長期強度發(fā)展程度更低,對混凝土長期的安全性非常不利?!霸浻腥苏椅液献?,想借助我的影響進行推廣,被我拒絕。因為他不會告訴你這個材料到底是什么,沒有科學依據的東西我絕對不會碰?!?
對于學術研究工作,閻培渝始終恪守這樣一個信條:一定要有基于科學的自我判斷,不能隨波逐流。
閻培渝一直反對取消32.5復合硅酸鹽水泥。他說,現在歐洲32.5強度等級的水泥占30%左右的市場份額;這說明32.5強度等級的水泥還在生產、還有市場,并不是落后的產品。至于PC32.5水泥品質混亂的問題,閻培渝認為,市場誠信問題不能靠標準來解決,標準是一個技術問題,用技術去管理道德是行不通的。所有的經濟活動都由市場規(guī)律決定,有市場,就有生產;沒有市場,就不會有生產?!叭ギa能主要是去水泥熟料的產能,去熟料產能和生產PC32.5水泥沒有關系?!?
在選擇研究課題時,閻培渝考慮更多的是課題的應用是否有前景,是否有應用的可能性。對于太超前或者是概念性的題目,他說自己很少接觸,比如納米材料在混凝土中的應用?,F在很多人都在研究這個課題。但是閻培渝認為,混凝土材料本身的特點就是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包容性,將非常精細的納米材料用在混凝土中,其優(yōu)點可能會被尺度較大的缺陷等因素所掩蓋,它的性能優(yōu)勢難于發(fā)揮。納米科學確實對半導體材料等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半導體材料已經精細到原子級;但是混凝土的宏觀性能由微米級的缺陷所決定,納米材料的增強效應很難反映出來。實際上,混凝土行業(yè)常用的粒徑為100納米的硅灰也可以歸入到納米材料中。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fā)展,各種超長、超高、超大型混凝土構筑物對混凝土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于許多人對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閻培渝認為,高性能混凝土強調的是一種理念,一種能達到混凝土高性能化所必須的“全過程”的質量控制體系。它涉及混凝土的整個生產過程,包括原材料及其配比、施工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其中很大部分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是要改變過去人們對混凝土“粗糙、粗放”的固有認識,樹立混凝土可以通過且必須通過“精確、嚴格、科學”的生產和管理控制,獲得完全滿足工程需要的、同時兼顧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性能化的建筑材料。因此,需要從更寬廣的角度去認識高性能混凝土,樹立“高性能化”的觀念和思想,從而形成一套嚴密的科學制造、質量控制和管理的體系。
談到混凝土材料的未來,閻培渝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混凝土仍然是一種主流建筑材料,而且以硅酸鹽水泥混凝土為主。雖然目前涌現出各種新型膠凝材料,但是受原材料供應及成本的限制,大規(guī)模取代硅酸鹽水泥在近期是不可能的。目前從材料本身來說,混凝土已經做得很好了,用普通原材料可以做出C110混凝土,并實現工業(yè)化。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必須重視混凝土長期性能的發(fā)展,因為現在的膠凝材料變化很大,它導致混凝土的性能也在發(fā)生變化。而混凝土性能的改變如何體現在結構設計的各種規(guī)范和標準里,這方面工作還比較滯后。目前結構工程和做材料科學的結合得也不夠好,界限還比較分明,這就使從事結構工程的技術人員對材料的變化不了解,從而導致建筑的長期安全性存在隱患。現在我們仍然用混凝土的28天強度來驗收建筑結構,但混凝土后期強度的增長率比過去小很多,這個問題如果不在建筑設計規(guī)范中體現出來,那么建筑結構的總體安全性實際上在下降;加上很多地方受成本控制的影響較大,混凝土的有些性能是達不到要求的。設計強度由于各種原因達不到,因此建筑的長期安全性就不可能得到保證。這是整個建筑產業(yè)鏈需要共同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混凝土終歸要服務于工程,混凝土行業(yè)終歸要服務于社會?!叭绾卧谠牧隙倘痹絹碓絿乐氐那闆r下,制備出優(yōu)質的混凝土,提高內在的品質,這是混凝土行業(yè)面對的一個現實而重大的問題?!遍惻嘤宕藭r思考的不只是混凝土的技術問題,而是整個行業(yè)在社會中的責任和擔當。
后記
從事教學工作20多年,閻培渝說自己最大的收獲是,寫文章有人讀,做報告有人聽,研究成果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這正是閻培渝一貫的自謙作風。
事實上,除了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這兩個身份,閻培渝還擔任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長、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職務;同時,他還是中國硅酸鹽學會水泥分會理事、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材料分會理事、全國混凝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和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先后主持或參與了國家基礎性研究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與面上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國家863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研究項目;獲得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等多個獎項……
面對沉甸甸的科研成果和當之無愧的榮譽,閻培渝依然謙和、低調、淡然;在他身上,既體現出一個學者堅持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的風范,也體現出一個師者的諄諄教導和師道尊嚴,更體現出一個智者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編輯:鞠麗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