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水泥窯高溫氣體分析儀在燒成系統(tǒng)中的節(jié)能作用
前言
水泥工業(yè)在我國國民經(jīng)濟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就行業(yè)平均水平而言,生產(chǎn)工藝與裝備雖然已大為改觀,但整體表現(xiàn)仍大而不強。
大的表現(xiàn)為:產(chǎn)量高(據(jù)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2015年1月礦產(chǎn)摘要數(shù)據(jù)顯示,2014年,全球水泥產(chǎn)量為41.8億噸,中國產(chǎn)量為25億噸,占全球比例59.8%;全球熟料產(chǎn)量為35.7億噸,中國產(chǎn)量為20億噸,占全球比例56%);耗能大(年消耗標煤占全國總量約7%);碳排放多(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國總量10%以上 )。
不強的表現(xiàn)為:管理差、自動化水平低、能效低(行業(yè)平均每噸水泥熟料燒成標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約15%)。
根據(jù)GB16780-2012《水泥單位產(chǎn)品能源消耗限額規(guī)定》 :
(1)現(xiàn)有企業(yè)可比熟料綜合煤耗限定值≤112公斤標煤/噸,電耗限定值≤64度/噸;
(2)新建企業(yè)可比熟料綜合煤耗準入值≤108公斤標煤/噸,電耗準入值≤60度/噸;
(3)企業(yè)目標可比熟料綜合煤耗先進值≤103公斤標煤/噸,電耗先進值≤56度/噸。
(4)現(xiàn)有企業(yè)熟料燒成工段煤耗≤115公斤標煤/噸,熟料燒成工段電耗≤33度/噸;
(5)新建企業(yè)熟料燒成工段煤耗≤108公斤標煤/噸,熟料燒成工段電耗≤33度/噸;
(6)企業(yè)目標熟料燒成工段煤耗≤105公斤標煤/噸,熟料燒成工段電耗≤32度/噸;
年產(chǎn)200萬噸熟料生產(chǎn)線,按照GB16780-2012新建項目準入值計算,一年消耗的標煤可達21.6萬噸/年。實際生產(chǎn)中,煤耗與煤的熱值和熟料熱耗有關,當煤的熱值為5470kcal/kg,熟料熱耗為710kcal/kg.cl時,生產(chǎn)一噸水泥的煤耗是129.87.kg.cl/t,年產(chǎn)200萬噸水泥的用煤量是24.89萬噸。
政府目標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國水泥生產(chǎn)綜合能耗應小于93千克標準煤/噸。即使按企業(yè)目標可比熟料綜合煤耗先進值≤103公斤標煤/噸計算,還有節(jié)約10公斤標煤/噸的潛力,年生產(chǎn)200萬噸水泥的節(jié)煤潛力達2萬噸,如按一噸煤的市場成本550元計算,年節(jié)約潛力可達1100萬元。
因此,水泥熟料的燒成煤耗是被受關注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工廠的技術經(jīng)濟指標是否可信、是否先進,也關系到工廠的效益與競爭力的大問題。企業(yè)基于自身生存需求及經(jīng)濟效益需求,必須繼工藝改造(新型干法生產(chǎn)、預熱發(fā)電)、設備改造(中高壓變頻、第四代篦冷機)后,在綜合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及先進精細化管理方面尋求支持,探尋降低煤耗的新方案,以達到節(jié)能減排減員增效目的。
一、經(jīng)濟運行模式
目前水泥廠回轉窯干法生產(chǎn)線從日產(chǎn)1000噸到日產(chǎn)10000噸工藝技術已非常成熟,在全國各地已廣泛推廣應用。
為提高水泥廠回轉窯干法生產(chǎn)線的生產(chǎn)效益,各種新技術相繼在不同的生產(chǎn)線上示范應用,如富氧燃燒技術,分解爐分級燃燒脫氮技術,燃燒系統(tǒng)的自動化控制技術等都成為行業(yè)謀求減少水泥工業(yè)污染降低企業(yè)生產(chǎn)成本的一個個突破口,但都因各自的種種因素限制了節(jié)能效果的進一步提高和實際應用的廣泛推廣。
要實行回轉窯最佳的經(jīng)濟運行模式,必需綜合生產(chǎn)中的多種工作途徑并輔以最佳操作水平,才能煅燒出最好的熟料和實現(xiàn)最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
(1)穩(wěn)定的生料率
(2)穩(wěn)定的煤質(zhì)量
(3)穩(wěn)定生料喂料量
(4)穩(wěn)定的系統(tǒng)風量
(5)穩(wěn)定的分解爐出口溫度
(6)風量、煤、料和窯速的合理匹配
(7)窯頭和窯尾用煤的合理比例
(8)窯爐協(xié)調(diào),穩(wěn)定的燒結溫度和預熱分解溫度以及窯爐氣氛的控制
上述各項途徑中最難控制的是第八條窯爐協(xié)調(diào),達成穩(wěn)定的燒結溫度、分解溫度以及窯爐氣氛的最佳控制。
水泥熟料的正常生產(chǎn)是在氧化氣氛下進行的,但是當燃料燃燒不充分時會產(chǎn)生還原氣氛。正常狀態(tài)下,燃料充分燃燒生成CO2,燃料所蘊含的熱能全部釋放出來,若氧氣不足時,煤粉就會不完全燃燒生成CO,產(chǎn)生還原氣氛。事實上還原氣氛對熟料燒成產(chǎn)生有嚴重的影響,燒成中出現(xiàn)黃心料,熟料易磨性差,并嚴重影響水泥的顏色,嚴重的還會造成預分解系統(tǒng)粘結堵塞、窯后結圈結球。
水泥廠窯尾高溫氣體分析儀是檢測窯爐氣氛的關鍵設備,通過窯尾高溫氣體分析儀的在線測量,可以實時掌握窯爐氣氛中CO、NOx、O2的情況,確保氧化氣氛煅燒狀態(tài),結合溫度檢測,可確保燒成系統(tǒng)設備的發(fā)熱能力和傳熱能力的平衡穩(wěn)定,在操作中做到前后兼顧、窯爐協(xié)調(diào),穩(wěn)定的燒結溫度和分解溫度,不損壞窯皮,不竄黃料,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低能耗運行。
根據(jù)水泥回轉窯干法生產(chǎn)線的工藝,回轉窯窯尾煙氣溫度的最佳值為1050℃,分解爐出口溫度為890℃,預熱器C1出口溫度為320℃。水泥廠有兩處噴煤,一處是在回轉窯的窯頭,另一處是在分解爐的底部。從理論上講,回轉窯窯頭的噴煤量約占總用煤量的40%,分解爐底部的用煤量約占60%。
水泥廠燒成窯的理想經(jīng)濟運行應該是按照燒成窯的最佳運行參數(shù)使燃燒工作時各參數(shù)逼近最佳值,如果用曲線表示,則各參數(shù)曲線應接近直線,即所謂壓線運行模式。如果燃燒運行時各參數(shù)脫離最佳值,則各參數(shù)的曲線就會變成一條不規(guī)則曲線,甚至變成上下跳變的曲線,結果大相徑庭。
下面展示的是三個水泥廠在實際運行中不同燃燒模式的區(qū)別與結果。
例1:不完全燃燒運行模式
某2500T/D水泥生產(chǎn)線預熱器出口CO和O2實時曲線圖:CO濃度在0.4~ 0.6%之間,O2 在0.5%左右,沒有窯尾高溫氣體分析儀檢測窯尾氣氛狀態(tài),典型的還原氣氛。
例2:江蘇宜興金墅水泥廠2500T/D回轉窯
窯尾煙氣出口溫度為1092℃;預熱器C1出口溫度的實際值為373℃。預熱器C1出口處煙氣中CO:0.069%, O2:10.48%,沒有窯尾高溫氣體分析儀檢測窯尾氣氛狀態(tài),典型的空氣過量狀態(tài)。
宜興金墅水泥廠2500T/D的總煤耗量為17.9t/h,合計煤耗:17900*24/2500=171.83kg/噸
[Page]
例3:四川白川水泥1000t/h回轉窯
安裝了窯尾高溫氣體分析儀,窯尾煙氣溫度的實際值為1062℃;窯尾煙氣中CO濃度實際值0.00%,O2濃度值為3.57%,控制在最佳溫度和氣氛狀態(tài)。
白川水泥廠1000t/h回轉窯的總煤耗量僅為3.75t/h,折算到噸煤耗為:3750*24/1000=90kg/噸(達到國家最新標準93千克標準煤/噸)
二、經(jīng)濟運行模式的節(jié)能效果
概念:過??諝庀禂?shù)α
過??諝庀禂?shù)α(又稱爐膛過剩空氣系數(shù)),通常以實際燃燒空氣量與理論燃燒空氣量之比來衡量過??諝饬康亩嗌?,它選擇合理與否,直接影響鍋爐的熱損失,影響鍋爐的熱效率。
鍋爐燃料在燃燒過程中,需要充足的空氣以完成猛烈的氧化反應,過??諝庀禂?shù)α對鍋爐燃燒工況及熱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過??諝庀禂?shù)α偏小,爐膛中空氣供應不足,燃燒不良,將使鍋爐的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和化學不完全熱損失增大,會降低鍋爐的熱效率。過??諝庀禂?shù)α過大,會使鍋爐排出的煙氣量增多,將使鍋爐排煙熱損失增大,引風機、鼓風機電能耗量增加,也會降低鍋爐的熱效率。因此過??諝庀禂?shù)α選擇合理否,取決于鍋爐型式、燃燒種類、燃燒方式等因素,過??諝庀禂?shù)α選擇合理,會使能量損失減少,獲取較高的鍋爐熱效率,并使鍋爐安全運行。
鍋爐的熱平衡和過剩空氣系數(shù)α對燃燒的各種影響
鍋爐的熱平衡是指輸入鍋爐的熱量與鍋爐輸出熱量之間的平衡。
鍋爐輸入的熱量:主要來源于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
鍋爐輸出的熱量:有效利用熱(用于生產(chǎn)蒸汽或熱水)、損失(生產(chǎn)過程中的各項熱量損失)
研究鍋爐熱平衡的目的可以獲得計算鍋爐的效率,分析引起熱量損失和影響鍋爐效率的因素,探尋提高鍋爐效率的途徑。
熱平衡方程式
Qf = Q1+ Q2 + Q3 + Q4 + Q5 + Q6 kJ/kg
–Qf——1kg燃料帶入爐內(nèi)的熱量,kJ/kg
–Q1——鍋爐有效利用熱量,kJ/kg
–Q2——排煙熱損失,kJ/kg
–Q3——化學未完全燃燒熱損失,kJ/kg
–Q4——機械未完全燃燒熱損失,kJ/kg
–Q5——散熱損失,kJ/kg
–Q6——其它熱損失, kJ/kg
或者,100 = q1 + q2 + q3 + q4 + q5 +q6
1、α對化學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3的影響
化學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3:燃料中的可燃物質(zhì),沒有與氧充分反映,而在排出的煙氣中含有CO,H2,CH4等可燃氣體所引起的熱損失。
(1)當燃料完全燃燒時,過??諝庀禂?shù)“氧”的計算式為:α=21/21-O2 公式-1
(2)當燃料不完全燃燒時,過??諝庀禂?shù)“氧”的計算式為:
α=21/21-(O2-2CH4-0.5CO-0.5H2) 公式-2
可見,過量空氣系數(shù)α過大,主要作用化學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3減少,次要作用,爐膛溫度降低,化學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3增加。
減少化學不完全燃燒熱損失有三種途徑:爐膛內(nèi)的燃料得到充分混合;提高爐膛內(nèi)燃燒溫度;加強司爐工操作水平。
2、α對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4的影響
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4:又稱固體不完全燃燒熱損失,是由于進入爐膛的燃料中有一部分沒有參與燃燒而被排出爐外,因而引起的熱損失。它由三部分組成:(1) 灰渣損失:未參與燃燒或未燃盡的碳粒與灰渣一同落入灰斗所造成的損失。(2)漏煤損失:部分燃料經(jīng)爐排落入灰坑造成的損失。(3)飛灰損失:未燃盡的碳粒隨煙氣帶走所造成的損失。
機械未完全燃燒熱損失是燃煤鍋爐主要的熱損失之一,通常僅次于排煙熱損q2。煤粉爐的q4范圍:0.5%~5%。
若過??諝庀禂?shù)α過小,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4會增加,過剩空氣系數(shù)α增大,則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4會降低。在燃用氣體燃料時,不需測定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4。
減少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有二種途徑:一是對于層燃鍋爐,合理布置前后拱,進行分斷送風。對于無煙煤,前拱響應大,后拱也不應小。對于煙煤,前拱相應小,后拱根據(jù)煤塊粒而定。二是通過計算,引入二次風,形成擾動旋渦,使燃料充分燃燒,可減少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4(二次風:在層燃爐中,習慣上從爐排下送入的空氣稱為“一次風”,從爐膛處噴入的空氣稱為“二次風”,水泥廠分解爐噴入的空氣稱為“三次風”)。
3、α對排煙熱損失q2的影響
煙氣熱損失q2:煙氣離開鍋爐排入大氣時,由于煙氣溫度比冷空氣溫度要高很多,排煙所帶走的熱量損失稱為排煙熱損失。熱損失q2是鍋爐熱損失中最大的一項,大中型鍋爐正常運行時的q2約為4~8%。
影響排煙熱損失的主要因素是排煙溫度和排煙容積。如過??諝庀禂?shù)α大,爐墻及煙道漏風嚴重,燃料水分高,則排煙容積就大,排煙損失q2就增加。為減少排煙損失,必須盡力設法減少煙道各處的漏風,在鍋爐安裝時,應重視爐墻、煙道等砌筑的嚴密性。減小過??諝庀禂?shù)α,排煙損失可以降低,但q3,q4會增加??梢娺^??諝庀禂?shù)α的大小,不僅與排煙損失q2有關,還與化學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3、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q4有關,所以合理的過??諝庀禂?shù)α值應使q2,q3,q4三項熱損失的總和最小。
策略:合理選擇空氣系數(shù)α,使q2,q3,q4達到最佳值
最佳過??諝庀禂?shù):一般指的是爐膛出口處的最佳過量空氣系數(shù)。它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進行測定,根據(jù)不同燃料及不同燃燒方式,選擇合理的過量空氣系數(shù),化學不完全燃燒熱損失和機械不完全燃燒熱損失將達到最佳值。
過??諝庀禂?shù)是燃料燃燒時實際空氣需要量與理論空氣需要量之比值,用“α”表示。
計算公式:α=20.9%/(20.9%-O2實測值)
其中:20.9%為O2在環(huán)境空氣中的含量,O2實測值為儀器測量煙道中的O2值
舉例:鍋爐測試時O2實測值為13%,
過??諝庀禂?shù)α=20.9%/(20.9%-13%)=2.6
國標規(guī)定:燃煤鍋爐過剩空氣系數(shù)α=1.8;(對應煙氣中O2=9.29%)
燃油燃氣鍋爐過??諝庀禂?shù)α=1.2;(對應煙氣中O2=3.48%)
實例比較:
四川白川水泥廠回轉窯的過??諝庀禂?shù):α=20.9%/(20.9%-3.57%)=1.2
宜興金墅水泥廠(按C1出口處的煙氣含氧量計算)過??諝庀禂?shù):
α=20.9%/(20.9%-10.48%)=2.0
實踐表明,過??諝庀禂?shù)每降低0.1,燃煤爐的熱效率可提高1.3%。在工業(yè)中,一般情況下,燃料燃燒的最佳過??諝庀禂?shù)為1.1~1.3。
如宜興金墅水泥廠通過改進采用節(jié)能燃燒模式,預計能提高的節(jié)能效率為:
(2.0-1.2)/0.1*1.3%=10.4%。
換算成經(jīng)濟效益(按年運行300天, 煤成本550元/噸計),年新增效益:
17.9*24*300*10.4%*550/10000=737.2萬元。
綜上所述,水泥廠窯尾高溫氣體分析儀對水泥回轉窯燃燒過程的優(yōu)化控制、經(jīng)濟運行和高效節(jié)能有明顯的效果,是水泥廠燒成系統(tǒng)投資成本低、實施簡單、效果最好的節(jié)能技術方案。
編輯:陳宗勤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