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排水管試驗方法(GB/T 16752—1997 )>
標準名稱: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排水管試驗方法
標準類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標準號:GB/T 16752—1997
標準發(fā)布單位: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1997-03-06批準
實施日期:1997-10-01實施
標準正文:
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排水管外觀質量檢查、尺寸、外壓荷載、內水壓、保護層厚度、吸方率、混凝土強度等試驗用的試件、儀器設備和量具、試驗方法、試驗步驟、結果計算及試驗報告。
2 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14—85 游標卡尺
GB 1215—87 深度游標卡尺
GB 1226—86 一般壓力表
GB 3719—88 工具顯微鏡
GB 9056—88 鋼直尺
GB 9057—88 單杠式內徑千分尺
GB 10633—89 鋼卷尺
GB 11836—89 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排水管
GB 11837—89 混凝土管用混凝土抗壓強度檢驗方法
GB/T 13283—91 工業(yè)過程測量和控制用檢驗儀表和顯示儀表精確度等級
GB/T 13335—91 磁彈性測力稱重傳感器
GBJ 107—87 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
3 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3.1 露筋
鋼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
3.2 裂縫
混凝土表面存在的伸入混凝土內的縫隙。
3.3 合縫漏漿
混凝土表面在管模合縫處因水泥漿流失露出砂、石。
3.4 麻面
混凝土表面出現(xiàn)的較為密集的小孔。
3.5 蜂窩
混凝土表面因缺少水泥砂漿而形成的石子外露和空洞。
3.6 粘皮
混凝土表面因水泥砂漿被管模粘連而造成的粗糙不平。
3.7 塌落
鋼筋骨架內側管壁混凝土墜落。
3.8 空鼓
混凝土內部局部出現(xiàn)的空氣夾層。
3.9 拐點
承插式管的承口外斜坡與筒體平直段交界處。
4 儀器設備
外觀質量檢查、尺寸、外壓荷載和內水壓試驗用的主要儀器、設備和量具見表1(略)。
檢驗儀器和顯示儀表必須滿足被測值在儀表全量程的1/5~2/3范圍內,檢驗儀表、顯示儀表和量具精確度的選擇應符合GB/T 13283的規(guī)定,并滿足GB 11836等標準中各項技術要求對測量精確度的要求。
尺寸的測量讀至量具的最小分度值。
5 試驗方法
5.1 試件
各項試驗用試件應滿足混和鋼筋混凝土排水管標準的規(guī)定。
5.2 外觀質量
5.2.1 露筋
a) 目測管體表面有無露筋;
b) 用鋼卷尺測量露筋的長度。
5.2.2 裂縫
a) 檢查管體表面有無可見裂縫;
b) 用讀數(shù)顯微鏡或混凝土裂縫檢驗規(guī)測量裂縫的最大寬度;
c) 用鋼卷尺或鋼直尺測量裂縫長度。
5.2.3 合縫漏漿
a) 目測管體在管模合縫處有無漏漿;
b) 用20#鐵絲和鋼直尺測量漏漿深度;
c) 用鋼直尺或鋼卷尺測量每處漏漿的長度;
d) 用鋼直尺測量漏漿處的最大寬度。
5.2.4 蜂窩、麻面、粘皮、塌落和空鼓
a) 目測管體在有無蜂窩、麻面、粘皮和塌落,用250g鐵錘敲擊和賓表面,依據(jù)聲音的差異確定管體有無空鼓,并用色筆標出空鼓的范圍;
b) 用20#鐵絲和鋼直尺測量蜂窩的最大深度;
c) 用拉線和鋼直尺測量最大粘皮深度;
d) 上述缺陷的面積都視為一個長方形,用鋼卷尺測量上述缺陷的最大長度和最大寬度。
5.2.5 端部碰傷
a) 目測管兩端部有無碰傷;
b) 用鋼卷尺或鋼直尺測量碰傷處的環(huán)向長度和縱向深度。
5.2.6 外表面凹坑
a)目測管體外表面有無局部凹坑;
b)對直徑小于或等50mm的凹坑,用鋼直尺和深度游標卡尺測量,鋼直尺沿著管的縱向豎放在管體表面,用深度游標卡尺測量凹坑底部至管體表面的最大距離。
5.2.7 將以上檢查項目的檢查情況填寫在表2(略)。
5.3 尺寸
5.3.1 測點位置
a)各項尺寸測點的環(huán)向位置均與合縫線成45°圓心角,見圖1(略);
b)公稱內徑測點的縱向位置如下:
套環(huán)式管和企口式管在任一端測量,承皇式管在插口端測量;
公稱內徑等于或小于300mm時,測點位置距管子端部100mm;
公稱內徑大于300mm時,測點位置距管子端部200mm。
5.3.2 管長L
a)每根管在相互對應的位置測量兩管的長度值;
b)對于套環(huán)式、企口式管,用鋼卷尺在管的外表面測量,鋼卷尺必須緊貼管外表面并與管體軸線平行,管兩端測AB的最上長度即為管的長度L。見圖2a(略)和b(略);
c)對承插式樣管,用鋼卷尺和靠尺在和賓內表面測量,靠尺必須緊貼管內表面并與管體軸線平行,鋼卷尺沿靠尺側面與和管內表面接觸,測量插口端部A點至承口立面B點的最小長度,AB即為管的長度,見圖2c(略)和d(略)。
5.3.3 管壁厚度h
a)目測管壁厚度是否均勻,在厚芳最大和最小處測量兩個厚度值(浮漿層不計入內);
b)對套環(huán)式管,任選一端,用鋼直尺測量;
c)對企口式管,任選一端用角尺和鋼直尺測量,如圖3a(略)所示;
d)對承插式甲型接口管在插口端用鋼直尺測量;
e)對承插式乙型接口管用游標卡尺或專用量,測量止膠臺與插口工作面交界處的厚度,如圖3b(略)的慰。
5.3.4 公稱內徑D0
a)每根管測量兩個公稱內徑值,測點位置按5.3.1的a和b確定;
b)用內徑千分尺或專用量具測量;
c)將內徑千分尺固定測頭緊貼在一個測點N1(或N2)上,使可調測頭沿通過相對測點N3(或N4)的弧線移動,N1N3、N2N4的最大值即為管子內徑。
5.3.5 插口工作面直徑D6、D6和止膠臺外徑D5。
a)按5.3.1在插口工作面與止膠臺交界處,止膠臺外緣分別確定D6、D6和止膠臺外徑D5的環(huán)向測點,并用色筆做好標記。每根管D6、D6、D5各測兩個值,測量位置如圖4(略)所示;
b)用游標卡尺或專用量具測量。
5.3.6 承口工作面直徑D3
a)按5.3.1在工作面與承口外倒坡的交界處確定測點位置,每根管測兩個值;
b)檢驗量具同5.3.4b;
c)將內徑千分尺或專用量具的固定測量頭緊貼在一個測點上,使可調測頭沿通過相對測點的弧線移動,其測量的最大值即為管的承口工作面直徑D3,見圖5(略)。
5.3.7 企口式接口尺寸L1、L2和m1+s1、m2+s2
a)按5.3.1在企口式管二端確定環(huán)向測點位置,每根管每端各測量兩個值;
b)用鋼直尺和角尺測量企口長度L1和L2,如圖6b(略)和c(略)所示;
c)用鋼直尺和角尺測量m1+s1、m2+s2,如圖6d(略)和e(略)所示。
5.3.8 彎曲度δ
a)目測管體彎曲情況,有明顯彎曲的管子,測其最大彎曲處的彎曲度;無明顯彎曲的管子,按本標準5.3.1在管兩端確定兩對測點的環(huán)向位置;
b)企口式管和套環(huán)式管測點在距管兩端50mm處,承插式甲型接口管,測點一點在距插口端50mm處,另一點在管體的平直段上距拐點50mm處,承插式乙型接口管測點一點在管的止膠臺內側50mm處,另一點在管體的平直段距拐點50mm處,見圖7(略);
c)將相同厚度的墊塊(網(wǎng)質或硬質塑料)放在管體測點上,緊貼墊塊拉弦線,用鋼直尺測量弦線與管外表面之間的最大值;
d)測量測點之間的距離;
e)彎曲度δ按式(1)計算。
δ(%)=×100 ………………………………(1)
5.3.9 尺寸測量結果按表3(略)記錄。
5.4 外壓荷載
5.4.1 采用三點試驗法,通過機械壓力的傳遞,試驗管子的抗裂荷載和破壞荷載。
試驗安裝示意圖見圖8(略)。
5.4.2 試件
試件一個,為整根管或從管體上截取長度不小于1m的圓柱體;
自然養(yǎng)護的管齡期不少于28天;
蒸汽養(yǎng)護的管齡期不少于14天。
5.4.3儀器設備見表1(略),外壓荷載試驗機技術要求見附錄A。
5.4.4 試驗步驟
a)檢查設備狀況,設備無故障時方可試驗;
b)將試件安置于外壓試驗機的下支承梁上,使管的軸線與兩根硬質木梁平行。然后將上支承梁安置于管上,使上、下支承梁與管的軸線平行;
c)開動外壓試驗機油泵,使壓板與上支承梁接觸,按每分鐘不大于5kN/m的加荷速度均勻加荷;
d)按裂縫荷載的加荷速度分級加荷,每級加荷量為裂縫荷載的20%,恒壓1min。逐級加荷至裂縫荷載的80%時,觀察有無裂縫寬度較小或無裂縫,可繼續(xù)加荷至裂縫寬芳達到0.2mm,讀取裂縫荷載值。
e)繼續(xù)按破壞,若未破壞可繼續(xù)按破壞荷載的10%加荷至破壞荷載,恒壓3min,檢查破壞情況,如仍未破壞可繼續(xù)分級加荷至破壞。
5.4.5 管體已經破壞不能繼續(xù)能受荷載時的荷載值為破壞荷載。
5.4.6 裂縫荷載和破壞荷載試驗記錄見表4(略)。
5.4.7 結果計算
外壓試驗荷載值按式(2)計算。
………………………………(2)
式中:F——總荷載值,kN;
L——管體圓柱體部分實際受壓長度,m;
P——試驗荷載值,kN/m。
5.5 內水壓
5.5.1 試件同5.4.2。
5.5.2 試驗設備見附錄B(標準的附錄)。
5.5.3 試驗步驟:
a)檢查試驗機壓力表的量程是否與試驗的管子檢驗壓力相答,檢查設備狀況,設備無故障時方可試驗;
b)擦掉管體表面附著水,清理管的兩端;
c)將管子安置在試驗機兩堵頭板之間,管的兩端與堵板連接處墊橡膠板(或麻墊圈),使管體軸線與堵板中心對正,將兩個堵頭鎖緊,然后向管內充水;
d)管內充滿水排盡管內殘余空氣,后關閉排氣閥門,開始采用加壓泵加壓;
e)試壓制度見表5(略)。
f)在規(guī)定的試驗壓力下,觀察管體表面滲漏情況,并作好記錄。
5.6 保護層的試驗壓力下,觀察管體表面滲漏情況,并作好記錄。
5.6.1 試件
測定保護層厚度的試件可從下列管上抽?。?/FONT>
a)外壓荷載試驗的管;
b)同批產品中因搬運損壞的管;
c)在同批產品中隨機抽樣的管。
5.6.2 測點位置
a)測點的縱向位置:
企口式管和套環(huán)式管測點A和C各距兩端面200mm,測點B在和賓中部;
承插式管測點A在拐點處,測點B在管的中部,甲型接口和管測點C距插口端面200mm,乙型接口管測點C距止膠臺50mm;
b) 測點在環(huán)向截面的分布,應使三點與賀
5.6.3 試驗步驟
a) 用鑿子或沖擊鉆在測點處將管體表層混凝土鑿去,不得損傷鋼筋,使鋼筋骨架的環(huán)向筋暴露,清除鋼筋表面浮灰;
b) 用深度游標卡尺測量環(huán)筋表面到管體表面的距離,即為保護厚度,測量時深度游標卡尺底座的長度方向應與管的軸線平行;
c) 對于公稱內徑等于或小于φ600mm的管,因鑿去管體內壁表層混凝土困難,鑿通測點,可用鋼卷尺(或鋼板尺)測量測點處管壁厚度,用游標卡尺測量環(huán)向鋼筋直徑,內保護層厚度可按式(3)計算。
t內=h-(t外+d)
式中:t內——內保護層厚度,mm;
h——管壁厚度,mm;
t外——外保護層厚度,mm;
d——環(huán)向鋼筋直徑,mm。
d)保護層厚度亦可在測點處鉆取一個試樣并進行測量。
5.7 吸水率
5.7.1 試件
從外壓荷載試驗后的管兩端和中部各取一塊試件,截取試件的面積不得小于100cm2,鉆取芯樣直徑不得小于5cm,試件厚度與管壁厚度相同;
5.7.2 試驗設備
a) 混凝土切割機或金剛石鉆機;
b) 托盤天平,最大稱量10kg,感量1g;
c) 電熱鼓風恒溫干燥箱;
d) 水槽。
5.7.3 試驗步驟
a) 將試件放入電熱鼓風恒溫干燥箱內,彼此距離2~5cm;
b) 將電熱鼓風恒溫干燥箱溫度升至(110±5)℃,對試件進行鼓風干燥,干燥處理時間按表6(略)規(guī)定;
c) 試件在干燥處理的過程中,在不小于6h間隔內連續(xù)在熱狀態(tài)下稱量兩次,試件質量減少≤0.1%,就認為試件已到恒重;
d) 從電熱鼓風恒溫干燥箱中取出試件放在干燥器中,冷卻到室溫,稱其干燥狀態(tài)下的質量G1;
e) 稱重后的試件放入盛有凈水的水槽內,水溫為(20±3)℃,水面高出試件5cm,浸泡24h后,取出用濕毛巾擦去表面附著水,并立即稱其含水狀態(tài)下的質量G2。
5.7.4 結果計算
a) 每個試件的吸水率按式(4)計算。
×100% ………………………………(4)
式中:W——吸水率,W;
G1——試件干燥狀態(tài)下的質量,g;
G2——試件含水狀態(tài)下的質量,g。
b) 取三個試件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組試件的吸水率,計算至小數(shù)點后面第三位。
5.8 混凝土強度
5.8.1 試件的制作、養(yǎng)護及立方試件抗壓強度試驗,見GB 11837。
5.8.2 混凝土強度的檢驗評定按GBJ 107。
6 試驗報告
按表7-1(略)、7-2(略)、7-3(略)、7-4(略)提出試驗報告。
編輯: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