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價保持高位運行 貨源供應亟待解決

2020/10/14 15:32 來源:中國煤炭新聞網

在冬季用煤高峰期,沿海煤炭運輸形勢看好,支撐國內煤價保持高位運行。......

煤價上漲后,貿易商捂盤惜售,而終端日耗下降,也不急于采購,環(huán)渤海港口市場煤交易量不多。特高壓外送繼續(xù)制約下游火電發(fā)力,擠壓部分火電。但正值大秦線檢修和冬儲之前拉運,各大電廠紛紛增派船舶趕往北方港口拉煤,市場形勢趨好,煤市一路高歌,煤價繼續(xù)上漲。

1.煤價保持高位運行。

國慶、中秋兩節(jié)期間,部分工業(yè)企業(yè)停產放假,工業(yè)用電負荷下降。與此同時,水電出力仍在發(fā)力,“西電東送”數量保持一定水平。隨著氣溫下降,居民降溫用電負荷下降,電廠日耗小幅回落。煤炭需求進入傳統的淡季,沿海電廠日耗較節(jié)前下降了20%。盡管電廠日耗下降,但受進口煤受限、用戶增拉國內煤炭以及冬儲補庫影響,到達環(huán)渤海港口的拉煤船舶數量上一直居高不下。

入秋以來,東北地區(qū)冬儲任務艱巨,分流“三西”煤炭資源,地銷煤增加,鐵路增加直達電供應的同時,港口供應吃緊。大秦線檢修前夕,正處于給港口打庫的最后階段,但鐵路煤炭運量并未出現明顯增加,在環(huán)渤海港口,低硫貨源繼續(xù)保持緊缺,港口可供交易的貨源趨緊,支撐煤價持續(xù)上漲。檢修開始后,由于煤炭調出數量略高于調進,造成環(huán)渤海港口庫存繼續(xù)震蕩下行,秦港存煤降至490萬噸,單一低硫煤貨源處于短缺狀態(tài)。盡管市場恐高壓力和終端詢貨有所下降,但賣方挺價意識依然強烈;加之上游供應并不充裕,而進口煤補充不足,煤價上漲預期依然強烈,但實際高價成交有限。鑒于港口煤價進入高位運行,以及主力煤企月度長協價格也進入紅色區(qū)間,后續(xù)需要觀察國家政策是否變化。一旦出臺政策,給煤炭市場帶來多大影響,此外,還要關注下游補庫進度和期現市場變化情況。

2.煤種結構矛盾突出。

近期,動力煤期現價格持續(xù)上行,均已突破600元/噸以上的紅色區(qū)間,并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今年主要產煤地區(qū)內蒙古受到煤管票的制約,產能難以充分釋放,產量和發(fā)運均受到影響。尤其反腐“倒查二十年”,以及遏制超能力生產,內蒙古煤炭產量出現大幅回落。1-8月份,內蒙地區(qū)產煤同比下降10.4%,而主產區(qū)鄂爾多斯地區(qū)煤炭企業(yè)開工率只有67%。陜西產煤同比增長4700萬噸。但由于陜煤基數較低,下水量偏少,對增加市場供應上幫助不大。山西產量比較穩(wěn)定,1-8月份,產煤增長4.1%。后期即使有增量,增幅也非常有限,難以補上蒙煤減少這一缺口。 進入十月份,陜西部分礦目前已停產,產量稀少,在產礦有排隊現象,煤價處于拉漲狀態(tài);鄂爾多斯地區(qū)最近產出良好,銷售較為火爆。

受大秦線八月份兩次事故影響,鐵路調度指揮更加精細。大秦線秋季檢修展開后,大秦線日調入煤炭一度降至95萬噸,給后期港口市場供應和煤炭集港帶來一定困難。在北方港口庫存中,煤種結構矛盾突出,低硫蒙煤和晉北高熱值煤緊缺,報價持續(xù)升水。目前,港口部分貿易商將5500大卡動力煤報價提高到620—630元/噸。

3.煤炭需求繼續(xù)看好。

今年1-4月份,我國進口煤炭數量出現“井噴之勢”。從五月份開始,我國對進口煤實施限制異地通關、嚴格執(zhí)行進口煤配額等措施,效果明顯。今年5-8月份,我國進口煤炭分別同比下降7.9%、6.7%、20.6%、37.2%,對進口煤的限制措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拉動了國內煤市的好轉。動力煤期貨2011合約一度上沖至630元/噸,期貨升水率大幅提高,助推現貨煤價高位運行。四季度,伴隨著地產、基建的恢復,工業(yè)企業(yè)全力追趕生產進度,工業(yè)用電將加快復蘇。而在以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下,用電量及煤炭需求有望持續(xù)增長,煤炭需求仍將保持較高水平。

日前,內蒙古坑口優(yōu)質高效煤炭產能釋放方案已經基本落地,部分煤礦開始增加生產和外運數量。預計中下旬,蒙冀線運量有望出現增加。此外,大秦線檢修期間,部分列車走古店口繞行唐包線交曹妃甸四港。在下游需求減弱的情況下,環(huán)渤海港口尤其曹妃甸港存煤將有所增加。四季度,進口煤配額減少,外煤補充有限。南方電廠對國內煤炭依賴性增強,促使國內市場看漲情緒不斷升溫。對華南、華東電廠來說,存在較大缺口,如未來仍不放開,這部分用煤需求都將轉化為對國內下水煤的采購。在冬季用煤高峰期,沿海煤炭運輸形勢看好,支撐國內煤價保持高位運行。


編輯:大利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news@ccement.com。(轉載說明
2024-09-22 1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