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為經濟增速底線 實體經濟轉型最為迫切

2012/09/17 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2年下半年,由于歐元區(qū)經濟持續(xù)低迷,中國的進出口增速有可能再次下滑,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下行壓力。但國內需求的增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需求萎縮造成的影響,使經濟增長維持在7.5%的水平上。隨著緩中趨穩(wěn)趨勢的逐步確立,不宜再次推出大規(guī)模投資計劃,當務之急是促使實體經濟轉型。......

  進入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繼續(xù)逐季回落。上半年GDP累計增速為7.8%,是自2010年以來最低的半年增速。而對于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勢,當前各方面也存在不同看法。

  近日,廈門大學發(fā)布的《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CQMM)2012年秋季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2012年下半年,由于歐元區(qū)經濟持續(xù)低迷,中國的進出口增速有可能再次下滑,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下行壓力。但國內需求的增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需求萎縮造成的影響,使經濟增長維持在7.5%的水平上。隨著緩中趨穩(wěn)趨勢的逐步確立,不宜再次推出大規(guī)模投資計劃,當務之急是促使實體經濟轉型。

  經濟增速受外部經濟影響有限

  《報告》指出,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依然是2012年至2013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從中國進出口地區(qū)構成看,2011年中國對美國及歐洲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雖然略有下降,但是依然占據半壁江山。

  按照《報告》中模型的假定和模擬結果,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有限。其中,2012年我國GDP增長7.71%,2013年進一步降至7.5%,同時2012年居民物價指數將增長2.69%,2013年則降至1.84%。對此,廈門大學研究中心主任龔敏表示,即使外部經濟情況繼續(xù)惡化,中國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的幅度是有限的。其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第一,居民消費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當經濟增長率下滑到一定程度之后,相對穩(wěn)定的居民消費逐漸成為構筑國內需求平臺的重要力量,開始發(fā)揮經濟穩(wěn)定器的作用;第二,外部需求萎縮使投資價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投資需求擴張;第三,財政、貨幣政策針對性、有效性的增強,將降低經濟下滑對投資、就業(yè)、居民收入的影響,穩(wěn)定居民的實際收入增長速度,從而穩(wěn)定居民消費及國內投資。

  《報告》認為,國內需求的增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市場需求萎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使經濟增長維持在7.5%的水平上。

  大規(guī)模投資計劃不宜重啟

  《報告》認為,在目前外部經濟繼續(xù)惡化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以內需為主,輔之以適度的宏觀調控,能大致支持8%左右的經濟增長率;即便外部經濟進一步惡化,也將能保持7.5%左右的增長速度。據此,如果將8%的經濟增長率視為中國進入次高增長階段之后的正常增長率的話,則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不宜再度啟動大規(guī)模財政刺激計劃。

  龔敏稱,在當前地方政府債務規(guī)模較大、發(fā)債空間減小、償債逾期風險較高以及相關的宏觀風險背景下,再度推行大規(guī)模的投資刺激政策成本巨大,它將惡化政府的債務負擔狀況,不利于總需求結構調整、財政體制改革及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實施,延緩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實體經濟轉型最為迫切

  《報告》結論顯示,目前通過適度的宏觀調控,穩(wěn)住8%的增長速度是可行的。政策的重點應該逐步轉向深化體制改革與結構調整,為穩(wěn)增長創(chuàng)造更好的國內需求基礎,為“次高”經濟增長階段的穩(wěn)定奠定基礎。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目前,經濟發(fā)展方式正在轉變,企業(yè)正在轉型升級,整個經濟轉型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在這個背景下,潛在增長率階段性下降是不可避免的。準確地計算潛在增長率在現在來講是有難度的,但是如果能夠把經濟增長穩(wěn)定在7%至8%之間,就可以避免過于嚴重的失業(yè)問題。同時,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也是總體可控的?!?

  國家發(fā)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認為,目前對中國來講,最迫切的還是實體經濟的轉型?!艾F在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時期,應該及時出臺供給管理政策。全球泡沫經濟時期形成的基礎產業(yè)的過剩產能大于杠桿化以后的實際需求,制造業(yè)轉型升級難度很大。因此,要想保持7%的長期增速,需要進行對供給的大調整?!彼硎?,在之后的關鍵五年內,需要切實采取大規(guī)模的減稅措施,讓企業(yè)能夠輕裝上陣來進行調整;同時,大幅度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讓市場競爭的壓力迫使企業(yè)不做“溫水青蛙”;此外,還要靠進口解決企業(yè)的技術轉型之困。

編輯:zxy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news@ccement.com。(轉載說明
2024-09-22 0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