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產能過剩離不開“有形之手”

2013/11/05 09:15 來源:中國建材報 吳學安

我國產能過剩的形成,背后藏有行政推手。突出表現為部分地方政府因經濟發(fā)展沖動,以廉價供地和財政資助等方式干預市場,引發(fā)部分行業(yè)過度投資。......

  國務院日前印發(fā)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并指出這是當前產業(yè)結構調整的重點。此次《意見》中點出了部分地方政府通過廉價供地等方式,助推重復投資和產能擴張的“病根”,有望給化解產能過剩指出一條正路。

  早在2010年4月6日,國務院公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明確我國近期將進一步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fā)揮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作用和技術標準的門檻作用,在電力、煤炭、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焦炭、造紙、制革、印染等行業(yè)淘汰落后產能。

  產能過?!熬瘓蟆崩?/strong>

  盡管,4年前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出臺的4萬億投資計劃方向主要集中在民生、“三農”、基礎設施在內的六大領域。但經分析近年來30多萬億的信貸資金流向后,專家認為很多政府投資和信貸資金正在流入產能過剩的行業(yè)。這不禁讓人擔心,在原有產能過剩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時,政府投資刺激計劃將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的矛盾。

  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產能過剩。近年來,貨幣供給和銀行信貸增速偏快,使得產能過剩問題再度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

  我國產能過剩的形成,背后藏有行政推手。突出表現為部分地方政府因經濟發(fā)展沖動,以廉價供地和財政資助等方式干預市場,引發(fā)部分行業(yè)過度投資。對此,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堅決清理廢除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采取土地、資源、稅收、電價等損害公平競爭的優(yōu)惠政策,以及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的限制措施。

  當下,鋼鐵、水泥、鐵合金、焦炭等產能過剩的行業(yè)正在忍受行業(yè)利潤劇降的陣痛。如鋼鐵行業(yè)的利潤2006年以來同比下降了60%以上,而新的產能過剩行業(yè),如電力、紡織行業(yè)的利潤增長勢頭也呈減緩勢頭。當產能無法向海外市場釋放時,必然帶來巨額外貿順差和貿易磨擦。而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貨幣當局不得不增發(fā)基礎貨幣,這又造成國內貨幣供應增多,從而形成相對寬松的國內信貸環(huán)境,為投資的過快增長提供了資金基礎。巨量的貨幣投放帶來兩個結果,一是產能聚積;二是資產價格泡沫。而資產價格泡沫傳導到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必然導致房價居高不下,為今后的暴跌埋下伏筆。如不加強宏觀調控,把過快增長的投資穩(wěn)下來,未來必然會面臨更加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產能過剩之惑

  2008年以來,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國家及時制定和實施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出臺了鋼鐵等十個重點產業(yè)調整和振興規(guī)劃,在推動結構調整方面提出了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自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措施,各地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扶持產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措施。但從當前產業(yè)發(fā)展狀況看,總體進展不快,各地區(qū)、各行業(yè)也不平衡。不少領域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仍很突出,有的甚至還在加劇。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不僅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yè)仍在盲目擴張,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yè)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一些地區(qū)違法、違規(guī)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現象又有所抬頭。

  近年來,產能過剩成為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熱點問題,尤其是在鋼鐵、房地產、汽車、焦炭、電解鋁、水泥、電力、紡織等行業(yè)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供過于求現象。一份權威資料顯示:目前,在一些房地產投資旺盛的大城市,其投資數字已達到55%以上,成為拉動當地GDP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從土地出讓中獲取的收益也成為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財政來源。目前,國內產能過剩在鋼鐵和水泥行業(yè)表現得最為明顯,而房地產業(yè)正是使用和消化這兩種產品的最主要領域。從2007年底開始,國內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一些城市的房價曾出現大幅下滑,但2009年以來在政策等多方推動又出現新一輪上漲,尤其是2013年一線城市房價出現高達20%的漲幅。由此可設想,若國內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必然導致產能過剩,經濟增長也將會出現放緩態(tài)勢。

  對于現階段的中國經濟來說,能否盡早改變產能過剩這一狀況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市場發(fā)育程度,市場信息要能夠準確反映市場狀況,市場要能夠引導生產要素自由、正確地流動;二是企業(yè)對市場信息的判斷能力以及根據判斷進行投資決策的實力。只要這兩個條件不具備,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就不可避免。

  化解產能過剩之憂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企穩(wěn)回升的關鍵時期,如何在保增長中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將堅決抑制部分行業(yè)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至關重要。

  盡管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但總體上,中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格局還在繼續(xù)。國內經濟失衡主要體現在過度投資、流動性過多和貿易順差巨大。這三個問題是相互關聯的:過度投資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行政手段遏制,但貿易順差過大,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為銀行系統注入了大量流動性,以及為應對經濟下滑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都為投資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資金。若這些問題繼續(xù)存在,過度投資勢必還會重新出現。國內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重之時,市場消費增長卻不并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產能只能尋找出口途徑,但這反過去又導致出現大量對外貿易磨擦。

  產能過剩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企業(yè)的贏利能力喪失、利潤下降,最終導致企業(yè)破產、倒閉。應對過剩產能,需要總量與結構結合、治標與治本結合、國際與國內結合。一方面,調控經濟總量,防止剛性過剩;另一方面,深化體制改革,形成預防過剩的機制。專家認為,根治產能過剩,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一方面加快要素價格改革,把重要資源配置由政府主導逐步變成市場主導;另一方面,以職能轉變?yōu)槠鯔C,促使政府退出對微觀經濟的干預,轉向環(huán)境保護、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務領域。在這樣背景下,切實轉變考核指標體系就顯得勢在必行,首先要加快改革現有的政績考核體系,不再將GDP作為考核官員的主要標準;其次,應逐步加大多維度的民生和環(huán)保指標權重?;猱a能過剩的治本之策,必須在穩(wěn)增長中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堅決抑制部分行業(yè)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編輯:許玉婷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news@ccement.com。(轉載說明
2024-09-21 03:25:53